南京乌龙潭放生池,明代南京佛寺知多少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1 浏览:882次

一、放生的真实功德

1、--------------------------------------------------------------------------------

2、《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2期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提起历史上的南京佛寺,相信每个人都会吟诵起杜牧的这首千古名篇《江南春》。的确,佛教自东汉末年传人南京,南朝时各朝先后建都于此,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南京佛教盛极一时,成为全国重要的佛教中心,佛寺多达700余所,“南朝四百八十寺”为当时南京佛教、佛寺繁盛的形象说法。南朝以后,南京政治地位下降,佛教时有兴盛,断续发展,但已远不及南朝,佛寺数量大减。到了明代,南京先后作为首都和留都,政治地位提高,再次成为全国的重要佛教中心,佛寺大量修建,为南朝以后又一高峰。

4、登载明代南京佛寺最多、最详细者为明人葛寅亮所编著《金陵梵刹志》。葛寅亮,字水鉴,号屺瞻,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先后任福建提学参议、湖广提学副使,寻授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明朝制度,礼部“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祠祭司“分掌诸祀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筮、师巫、音乐、僧道人,并籍领之”(《明史·职官志》)。可以说,南京佛教、佛寺之事正是葛寅亮主管诸务中的一项。其时,南京佛寺中制度涣散,寺田流失,佛寺萧条,颇不利于佛教的维持和发展,也影响了封建制度的巩固。葛寅亮到任后,将具备规模的佛寺按照“就近”原则,分为大、次大、中、小几种类型,以大寺统次大寺、中寺,次大寺、中寺统小寺,实行严格统属管理。他清田定租,“先朝之赐田以赡缁流而久夺于豪右者,皆悉力复之”(《苍霞余草》卷1《宪使屺瞻葛公颂德碑》),并拘集佃户确定寺田租额。他主持订立佛寺各项制度,包括行政管理制度、经济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等。为了巩固和记录改革成果,他编集《金陵梵刹志》,详载各佛寺类型、位置、沿革、殿堂、公产、艺文、制度等。因此,《金陵梵刹志》是登载明代南京佛寺最多、最详细者,其权威性、可信度相当高。

5、那么,《金陵梵刹志》究竟登载了多少佛寺呢?其凡例称共登载大寺3所、次大寺5所、中寺32所、小寺120所,计160所。但是,根据我们的统计,该书实际上登载大寺3所、次大寺5所、中寺38所(上、下瓦官寺,原文作一所,实为二所)、小寺130所,计176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金陵梵刹志》于万历后期编集,当时登载160寺;不久,葛寅亮“适请告去”,未能刊行;天启年间,他任南京尚宝司卿,为《金陵梵刹志》作序刊行,又对登载佛寺稍作增补,但凡例中的相关内容未遑修改,以致矛盾。《金陵梵刹志》登载的佛寺及其在书中的卷数,请看附表:

6、另外,该书卷53在介绍各寺公产时,又补充了有寺田的4所佛寺,即窑墩庵、西坟庵、清溪庵、万松庵。这样,《金陵梵刹志》登载佛寺应为180所。

7、《金陵梵刹志》作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左右,其所登载180所佛寺大体反映了当时南京存在的佛寺情况。另外,该书卷2《钦录集》洪武二十一年条记载,明初在凤台门附近有罗汉寺;洪武二十一年条记载,明初在南关外有百福寺;卷33罗洪先《冬游记节文》记载,明中期在凤台门外祝禧寺附近有万岁寺。

8、总计,《金陵梵刹志》中有名称的明代南京佛寺共183所。

9、在其它一些史籍,包括南京的各种方志、野史笔记、明人文集、高僧传等,以及最近考古发掘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明代南京佛寺的名称,共计24所。明代南京佛寺的总数,由于资料缺乏,回答这一问题相当困难。但是,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它作一估计。其《金陵梵刹志》中记载有万历后期南京大、次大、中、小佛寺约180所,另有“最小不入志者百余”(《金陵梵刹志》凡例),加上其后所建,则至明末南京佛寺起码应有300所。

南京乌龙潭放生池,明代南京佛寺知多少

10、《金陵梵刹志》所载及其所谓的“最小不入志”的佛寺中不知是否包括那些私创佛寺。众所周知,明代一直不允许私创佛寺。万历十三年(1585年)正月,明神宗先是“诏毁天下私创庵、院”,数日后又令停止执行,“仍禁以后不得私创,犯者重拟”(《明神宗实录》卷。这样,就默许了那些私创佛寺的存在,也为私创佛寺的进一步出现提供了条件。如果所谓的“最小不入志”佛寺即是这些私创佛寺,则明代南京佛寺总数也就是上面所估计的300所左右。

二、江西适合放生的地点有哪些

1、所谓的“最小不入志”佛寺也可能不包括那些私创佛寺,因为毕竟它们没有明确的合法身份。作为南京礼部官员的葛寅亮,在《金陵梵刹志》中也不会提及它们。如果这样,那么明代南京佛寺数目还应更多,问题也更复杂。对明代南京的私创尼寺,时人有一些模糊的记载。如,嘉靖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霍韬拆毁南京尼寺及变相尼寺近140所后,迨其离任,人称“尼复集,庵复兴,更倍往日矣”(《万历野获编》卷27《毁黄姑寺》)。这能给我们一些提示。明代后朗的私创尼寺即使是以同于霍韬所拆毁者计算,也应有150所。私创尼寺有150所,则即使按保守估计,整个的私创佛寺起码应有300听。这样,明代后期南京佛寺总数应在600所以上。

2、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3、老南京立秋后还有十多天热

4、阴阳五行说中,甲乙寅卯东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戊己中央土,辰戌丑未四库土。东曰青龙,西曰白虎,南曰朱雀,北曰玄武。秋属西方庚辛金,是为白虎,秋老虎之说盖起源于此。民间所言的秋老虎指的是秋后气温的变化,称秋热是秋老虎,与五行讲的西方为白虎实在是:“此虎非彼虎。”

5、俗话说“热在三伏”,盛夏之余秋后还有一伏(末伏),即是说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伏天才算完了。孟秋之月,南京及其附近气温仍很高是正常的,问题是秋热还要热多久。老百姓有“秋后十八盆”的说法,有说十八盆的“盆”是指旧时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为一广口浅底生铁锅(盆),置于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后很少见了,喻还有十多天炎热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气爽”还早呢,要到秋分以后才会降临,宋辛弃疾词“天凉好个秋”,非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说天气仍然炎热,要洗澡冲凉18天,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后要下十八次雨,气候才会真正凉爽,有“秋后一场雨一场凉”之说,总之秋热难当,从夏至热到立秋,还未见尽头。过去无空调电扇,对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讲,尤难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热”之谚。

6、单日公秋,双日母秋难成立

7、“秋老虎”又以生物界雌虎猛于雄虎,进而称特别热的秋天为“母秋”。这一观点甚至为学界所接受,《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词条。但何为公,何为母,百姓深为关心,说法多种多样,曾有某民俗专家说双日为公秋单日为母秋,刊于某报,也载于某书(《金陵十记》)。笔者以为此说凭空而来,于理不通、于情不合。民俗和方言一样,只能是约定俗成、说法要有理有据才行,可以允许异文存在,但不能胡编乱造,这是符合民俗学的要求的。

8、南京民间流传的关于立秋分“公母秋”,很多人只知有其说,而不知其意。深究方知有“单双日说”和“昼夜说”。“单双日说”,或言“单日公、双日母”,或言“双日公、单日母”,其标准是阴历还是阳历?如以阳历日期为准,显然不合中国传统历法,不能作为标准,应予排除;如以阴历日期为准,又不符合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之说。虽然一三五七九单数属阳,二四六八双数属阴,为阳数某日不一定合阴阳五行中之“阳”,同理为阴数的某日也不一定合阴阳五行之“阴”,因为阴历每个日子是由天干地支排列的,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日一转,这当中天干地支分别有阴阳之分,天干中甲丙等为阳,乙丁等为阴,地支中子寅等为阳,丑卯等为阴,故某日为阴为阳不是由该日的序数(初十五等)决定的。因此“单双日说”很难成立。

9、以科学眼光看来,立秋与气候并无直接、必然联系,其气候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台风、西北气流、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绿化情况等。公秋凉爽母秋热,大概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规律。凡事皆有例外,有时这俗谚也不灵验。不过防暑降温措施不能松懈,时刻注意天气变化,不可一味贪凉也至关重要。

10、佛教在线南京讯抗击疫情不忘学习,为进一步推动全寺僧众全面正确理解运用和自觉遵守《江苏省宗教事务条例》,进一步提教职人员的思想觉悟,维护宗教场所清净庄严,5月16日上午,栖霞古寺组织全寺僧众学习条例讲座活动,深入了解条例章节内容,贯彻落实宗教团体、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宗教院校、宗教财产等相关条例知识,让全寺僧众明确各项规定和责任。讲座由栖霞古寺监院净定法师主持。


参考资料

标签:

热门文章
全站热点
精彩看点

Copyright © 2002-2030 武汉代放生网 鄂ICP备2023001930号-3 武汉代放生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