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该寺住持抵园和尚奉诏始建宽31米、深44米、总面积为1364平方米的五百罗汉堂,除供奉三宝佛外,还陈列着神态各异的泥塑五百罗汉像。另有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木雕像,该木雕像现存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罗汉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二代住持离幻元觉所撰《华林寺开山碑记》中写道:“引河流为功德水,植林木祗树园,首建大雄宝殿及楼阁、堂庑、寮室、仓厨,无园不成。”可见扩建规模之大。据史载当时华林寺正门在今长寿西路,北起兴华大街,南临下九路,东靠新胜街,西邻毓桂坊,占地近三万多平方米。寺院、禅房、僧舍、庭园等遍布西来一带,蔚为壮观。香客云集,香火鼎盛。
6、继宗符之後,嗣法弟子离幻和尚为第二代住持(1623-1681年),又连续建设了十年,康熙四十年(1701年)增建殿舍,殿内供有舍利塔。塔身高7米,以星岩白石制造,六面七层,每层刻有花纹,玲珑精致,造型华丽,有佛的舍利藏在下座的石、木、铜、银四重套盒内。
7、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该寺住持临济宗三十九代法裔祗园和尚兴建五百罗汉堂,於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整个殿堂呈“田”字型,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面阔31米,进深44米,内有四个天井取光,堂内除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和弥勒三佛外,迥廊两侧分列五百罗汉,端坐在一米多高砖座上,当中一名罗汉还取形於在元朝做官十多年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之为“善德尊者”。此外罗汉堂中央还有一座阿育王塔,用青铜铸造,高4米,重750公斤,中部四面各有一天王托塔像,每层均有不同图案的花纹,精致非常。同治五年年祗园长老偕弟子勤安和尚步行赴京请赐《龙藏》。同治八年(1869年)满载一千三百卷经籍和八件珍宝水运回寺,建尊经阁以藏之。
8、民国十三年(1924年),广州市政府开辟为路,大部分寺产被官方拍卖,充当军饷,殿宇廊庑拆改为馆和民房,现在仅存五百罗汉堂、舍利塔和龙天常住等建筑物。
9、1949年後,广州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文物保护条例,1957年拨款维修了五百罢汉堂,1965年由於历史的原因,星岩白石舍利塔被移置广州兰圃,藏於塔内的佛舍利及套盒,当时亦移交给广州市园林局。“文革”期间,华林寺惨遭洗劫,五百罗汉像被捣毁,千斤黄铜铸成的阿育王塔不知去向,殿宇被工厂占用做厂房,宗教活动停止。
10、1989年6月4日华林寺恢复活动。1990年,赵朴初居士为该寺题写了“华林禅寺”和“初祖达摩堂”的匾额。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先生於1989年为华林寺题写了“妙相庄严”、“念佛成佛”的横匾,一些知名人士也纷纷赠送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