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武汉代放生网 > 城市分站 >

乌海放生

2023-02-24 00:51 来源:未知

  有些人非常用心栽培自己的儿女,可是儿女偏偏都很坏,不孝顺、不听话。为什么有人会生个不孝顺的孩子?

  妙莲老和尚:要想儿女孝顺你,自已要先以身作则孝顺父母。生个不孝顺的孩子,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孝顺父母?你没有好因,那能得好报?做了佛弟子要觉悟、要正思惟、要痛改前非,要忏悔以往对父母的不孝。闻到佛法觉悟了,自已就先好好奉行孝顺之道。

  更要明白,一家人都是有因缘才来聚会,并非无故而来,每个人都是来受报的。所以说:‘儿女本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儿女进了你家的门只有两件事:不是来讨债就是还债。不过通常是讨债的多,还债的少。来还债的当然是孝顺的儿女;若生个讨债鬼,因你前世欠他的多,今生就要多施他一点才能还债。那是你自招的,恨他做什么?你欠人钱当然要还债,还了就没事,不必那么苦恼。前生没有修福修慧,今世想要大富大贵,儿女都是那样虎父生虎子,没有因怎会有果呢?

  当然人都会往好的地方想,希望自已的儿女能当总统、做大官;想是这样想,还要看他们有没有那种福,没有福报强求不得的。如果你子女有福报.有本事,时间到了,一定会得到应得的富贵。谁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可是要看你儿女是不是龙种凤种?他们的根性如何?不要在此打妄想了。

  照这样说,是不是就不理子女随他们去发展?也不是!做父母的当然要尽自已的能力去栽培他们;但如果你已尽力去教导却还是教不好,那你已尽心力了,在事上就不要强求,强求只是徒增烦恼、伤害身心。身心要安乐才能学佛,才能修道。

  要想为儿女求福,那就多为儿女做功德。如果儿女本身有福,再一培养就马上有感应;如果没福,那就要多多培养、多种善根,来世也能得感应。

索达吉堪布:怎样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导读:索达吉堪布:怎样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问:佛教有句话叫“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那么,是不是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再去放下,才能做到自在、随缘呢?答:不了解佛教的理论,一开始...索达吉堪布:怎样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问:佛教有句话叫“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那么,是不是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再去放下,才能做到自在、随缘呢?

答:不了解佛教的理论,一开始就想看破、放下,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放下”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行持善法、断除恶法,这些就不能放下,否则,很容易变成善恶不分,误入可怕的歧途。

其实,看破、放下,是修行比较高的一种境界。如果真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世俗完全看破了,那出家也可以、不出家也可以,一切都自在随缘,没有任何执著。

但如果是一个初学者,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法,也不知如何对治自己的烦恼,光是喊这样一个口号,在日常生活中却是烦恼、执著一大堆,这可能会有点矛盾。

所以,能否做到这一点,需要分个层次。

问:我虽然读了一些佛教书籍,但在生活中,经常第一念想的还是自己,到头来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此我感到挺苦恼。请问上师,怎样才能真正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呢?

答: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即便如此,慢慢训练自己也很有必要。

我个人而言,学佛那么长时间了,但也经常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对此感到特别惭愧。所以,我们应经常

看些像阿底峡尊者等前辈大德的传记,一点一滴学习他们的行为,逐渐减轻对自我的执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天天想着“我”,但通过了解利他的重要、自我的毒害,对“我”就不会那么看重了。

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就能修成的。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终才会做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自然而然想到众生,而不是“我”。

其实,古往今来许多大德都是如此。包括我们学院的一些大德,最初也是下了很大功夫,长期训练自己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时时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久而久之,菩提心的境界才能运用自如。——索达吉堪布山东大学问答

问:我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做基础研究。我曾经想过,我这么研究一辈子,也不一定给人类带来多大好处,解决什么问题。我正在学《入行论》,所以想问您,怎么能在工作中也修行菩提心?

答:你能学《入菩萨行论》,我非常赞叹,这部论对于爱心的传播,确实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作用和力量。

修习菩提心,不一定非要与你的研究和工作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生存于世,即使交游不广,但只要怀着一颗助人之心,对你的亲人、同事以及你所接触的动物之类,时时刻刻奉献无私的爱,生命就是有意义了。你的奉献不一定会载入史册,但它在你意识的“蓝本书”里,一定会被记载的。——索达吉堪布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问答

问: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答:愿大力大。龙猛菩萨说,真有菩提心的人,即使行为上没有在利他,也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我们心力弱,主要是因为自私自利心的牵制,多了解利他的功德和自利的危害,心力慢慢就大了。心力一大,能力也就大了。

我有这种感觉,不管是做慈善还是办学校,一发大心,好像各种资源和因缘就来了;不发心的话,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什么都做不成。——《只为一颗“心”》(大学演讲系列14)

标签: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