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武汉代放生网 > 城市分站 >

三明放生群网站大全

2023-04-13 09:34 来源:未知

佛书题解: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 解题

  经名: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

  著译者:刘宋沮渠京声译. 西晋竺法护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弥勒上生经

  《弥勒上生经》,全名為《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又名《观弥勒上生经》、《弥勒上生经》、《上生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观弥勒经》、《弥勒菩萨般涅槃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為弥勒三部经之一、弥勒六部经之一(《观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弥勒来时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是弥勒经典中最晚译出的作品,也是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本经内容主要在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在兜率内院说法的情景、兜率天宫的殊胜、以及往生兜率天的修行十善念佛等方法,并以此念佛功德可超越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本经叙述方式及内容与《观无量寿经》相似。

  本经分為序说、正说、结说,结构分明。

  一、序说:為本经前言,可分為通序及别序。

  一、通序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举身放光照遍十方,光中化佛。与会者有诸大弟子及其眷属、菩萨、天龙等,观佛光明,皆悉云集。世尊出广长舌相演说诸陀罗尼。

  二、别序

  弥勒菩萨於座中,优波离起疑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弥勒)次当作佛。但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虽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此人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贰、正说:為本经的详细内容,可分為广明兜率天宫的殊胜,往生的方法,及劝眾发愿。

  一、广明兜率天宫的殊胜

  (一)依报

  兜率陀天上,诸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及脱身上的旃檀摩尼宝冠供养弥勒,发愿於兜率陀天受记,若实,宝冠化成供具。发愿已宝冠即化成七宝而成的宝宫放大光明,光中有诸天宝女,执百亿宝无数瓔珞,出妙音乐演说不退转地*轮之行。亦有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风吹树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宫中有一大神,為弥勒造善法堂,宝珠,琉璃等无不具足,庄严国土中无不在演说妙法。并有宝幢、华德、香音、喜乐、正音声等五大神演说诸法。

  (二)正报:

  弥勒先於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上至兜率陀天。时兜率陀天七宝臺内,师子床座,弥勒化生於莲华上,结跏趺坐。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於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往生的方法

  (一)修善念佛发愿

  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眾名香华供养,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繫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受八戒齌,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二)特劝弥勒净土殊胜

  生於莲华上,结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訶曼陀罗华,以散其上。汝当皈依,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菩萨随其宿缘,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於无上道心。如眾生等,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於兜率天上。

  (三)成佛授记

  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於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於诸佛前,受菩萨记。

  (四)执持名号以立行

  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訶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恆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眾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懺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若闻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繒盖幢旛,礼拜繫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於无上道,得不退转,於未来世,得值恆河沙等诸佛如来授记成佛。

  三、劝眾发愿

  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愿生弥勒前。

  参、结说:為本经利益流通分。

  一、诸眾发愿

  天人八部,今於佛前,发诚实誓愿,於未来世,值遇弥勒,捨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世尊受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二、明经名

  经名《弥勒菩萨般涅槃》,亦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劝发菩提心》。

  三、信受奉持

  佛说是语时,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皆愿随从弥勒下生。佛说是语时,四部弟子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解题◆弥勒下生经

  《弥勒下生经》,全名《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又名《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是弥勒三部经之一、弥勒六部经之一。本经為四本异译中,為最受重视的一部经。本经内容主要描述弥勒下生时,人间五穀丰登,天下太平,弥勒佛在龙华三会中说法渡眾的盛况。

  本经分為序说、正说、结说。

  一、序说:為本经前言,可分為通序及别序。

  一、通序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眾千五百人俱。

  二、别序

  阿难啟问,佛告阿难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

  贰、正说:介绍弥勒下生因缘

  一、依报

  将来久远於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土地丰熟,人民织盛,街巷成行。并有龙王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有罗剎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当时,阎浮提地极尽庄严。尔时有一法王出现,名曰儴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镇此阎浮地内,不以刀仗,自然靡伏。并有四大藏。自然应现,彼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

  彼王有一大臣,名曰修梵摩。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尔时弥勒菩萨於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

  二、正报

  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然后出嫁。

  三、成道

  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坐道树名曰龙华,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大地震动,地神各各而相告曰,今弥勒已成佛道,其声转至闻四天王宫,转闻彻於三十三天等诸天。

  四、说法

  尔时魔王名曰大将。将欲界无数人天。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弥勒圣尊与诸人天渐渐说法微妙之论。

  五、龙华三会大眾得利

  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儴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时弥勒佛与王说法。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復於异时立太子為王。赐剃头师珍宝,復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是时修梵摩大长者、佛母梵摩越闻弥勒已成佛道,亦各领八万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门。时弥勒菩萨率领徒眾到摩竭国毘提村中见大迦叶禪窟时得度,共九十六亿人证阿罗汉,為初会。第二之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得阿罗汉。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

  六、心得解脱

  尔时弥勒為诸弟子说十想法,当思惟1.无常之想2.乐有苦想3.计我无我想4.实有空想5.色变之想6.青瘀之想7.逢胀之想8.食不消想9.脓血想10.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為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

  七、得遇龙华三会因缘

  若此眾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之时修於梵行、供养三宝、弹指之顷修於善本、行四等心、受持五戒三自归法、起立寺庙、补治故寺、八关齌法、香华供养、闻法悲泣堕泪、专心听法、復尽形寿善持禁戒、尽形寿善持梵行、书读讽诵、復承事供养,皆可参与龙华三会。

  参、结说:為本经利益分

  一、结劝往生

  尔时彼眾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垓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眾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眾,欲食自然粳米者,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

  二、信受奉行

  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得懈怠。亦当供养承事诸法师。名华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经的地位及特色:

  一、中国弥勒信仰於晋时道安法师(314~385)首倡以来,逐渐盛行。初唐时在天台宗和法相宗高僧的推动与宣扬下,民间「弥勒佛出世」观念的流传,和武则天的提倡,不少僧尼信士或期生兜率,或愿与「龙华三会」,或诵念弥勒佛名。隋唐造像记裡,也时常发现「龙华三会,愿登上道」的语句。这一切都说明了隋唐弥勒信仰流行的情况。后来由於《阿弥陀经》的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所以弥勒信仰已不如以前盛行,不过十九、二十世纪的民间宗教社团犹深受弥勒信仰的影响。

  二、歷代对於弥勒佛的信仰,可分成二大类。其一係依《弥勒上生兜率天经》所说,而追求死后往生兜率净土,以亲聆弥勒菩萨说法;另一係依《弥勒下生经》所说,致力於累积善根,以等待弥勒菩萨降生、成道,等在龙华三会之中,蒙受弥勒法益。

  三、韩国、日本的弥勒信仰也颇為盛行。

  四、弥勒净土变,展现弥勒净土相状之图画或雕刻,在中国佛教艺术上具有研究的价值。

  五、由於弥勒信仰的普及,歷来关於弥勒的造像,多不胜数。

  《弥勒上生经》的注疏有六种:

  1.隋.沙门吉藏撰,《弥勒经游意》,一卷,大藏第三十八册。

  2.新罗.释元晓撰,《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大藏第三十八册。

  3.唐.大慈恩寺窥基撰,《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大藏第三十八册。

  4. 唐.景兴撰《弥勒三经疏》(上生、下生、成佛经),各一卷,大藏第三十八册。

  5.宋.守千集,《弥勒上生经瑞应钞科》,科一卷,钞二卷,共三卷,卍续藏第三十五册。

  6. 民国.太虚大师讲;苇舫、清虚合记,《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见太虚大师全书十四册。

  《弥勒下生经》的传译四种:

  1. 西晋.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四册。据者研究,竺法护所译的《弥勒下生经》早已散佚。现存之本经实即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之别生经,而於唐代被误為竺法护译。

  2. 失译人名,《佛说弥勒来时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3.姚秦.鳩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4.唐.义净三藏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然本经之对告眾為阿难,其他异译本则為舍利弗。本经自古以来颇為流行,梵本现存。另有西藏译、于闐语本,及以回鶻文字所书写之土耳其古语经等。其中,西藏本与义净译本相符。于闐语亦译成德文,土耳其古语本之跋语谓其乃自印度语译成都货罗语,復由都货罗语译成突厥语。

  《弥勒下生经》的注疏有三种:

  1. 新罗.憬兴撰,《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卍续藏》第三十四册。

  2. 日本.善珠述《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

  3. 作者不详《弥勒下生经述赞》 一卷(不全),《卍续藏》第三十四册。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红尘中的净土香港理工大学问答

索达吉堪布:红尘中的净土 四、香港理工大学问答

『 2011年7月29日晚上 』

(一) 问:我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现代脑科学发现,特定的脑区,与情绪、记忆等有种种关联。所以,很多人认为心识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大脑死了,心识也就不存在了。请问,如何遣除此种疑惑?

答:现在所谓的脑科学,只是对大脑的部分结构作了一些分析,至于心与脑之间的真正关系,科学界对此仍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包括荣格的心理学在内,也没有透彻观察到内心的本质,且不说大乘密宗中揭示的道理,就算是小乘《俱舍论》讲的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他们也没有弄得比较明白。

其实,“大脑死了,心识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没有大脑却能存活的人,目前已发现有数十位之多。以前六世达赖在传记中也说,他还亲眼看见过一个没有头的人活着,深感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1]。

正好,昨天晚上我也梦到一个人,头放在这里,身体在那边,而且还会说话。当时我就跟旁边的人讲:“这个病人非常严重,赶快送到医院去救。我可以出点钱,出多少都可以,毕竟事关一个人的性命。”早上醒来以后,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至少我在梦中没有生恶念,而是产生了一个利他心,还是挺不错的,自己也比较欢喜。你今天就恰恰问了这样的问题,可能是一种预示吧。

(二) 问:仁波切您好,我代表一位美国朋友问一个问题。请问:佛法的传承为什么很重要?现代有先进的科学记录手段,还需要强调传承吗?

答:佛法的任何一个传承,包括戒律的传承,都非常重要。

像我们藏地,比丘尼戒的传承就历来没有,只有沙弥尼戒的传承,所以女众出家的话,便无法受比丘尼戒;而在汉地,这个戒律的传承一直都存在。不过在藏地,《大藏经》和论着的传承,始终完好无损地代代相传,这是相当稀有的。

那么,这些传承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起到加持承接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能将佛陀的加持无有间断地传给我们,这对修行人来说至关重要。

其实,不单单是佛教强调传承,包括世间也是如此。比如他们美国的总统,第一个是华盛顿,到现在是奥巴马,这也算是一种传承。既然世间的传承都十分重要,那佛教的法脉就更不用说了。

(三) 问:您刚说烦恼就是菩提,感受痛苦时要想到别人,不断地发愿、回向,以此培养慈悲心,这样就不再有痛苦了,对不对?

答:这要看每个人的修行功夫。

问:但这样也会非常痛苦啊。比如看上师生病了,希望上师能够马上康复。

答:《宝性论》里说了,真正的圣者超离了生老病死,身体上是不会有病苦的;但在众生面前,出于某种利他的需要,上师也可以显现生病等[2]。所以,弟子为上师生病而痛苦,是凡夫对圣者的一种担忧。

问:那么说,上师生病是为了度化我们,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

答:如果上师是大成就者的话,是;但若上师是凡夫人,那也值得弟子关心。(众笑)

(四) 问:动物是有生命的,吃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吃了的话,会不会也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答:这个问题,我昨天在中文大学那边也讲过。佛在《涅槃经》中说:“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所以,五蕴聚合的生命,才有真正的痛苦。动物就有这样的生命,而植物,虽在外境的刺激下会产生某种反应,比如动摇、生长、死亡,但它并没有真实的五蕴。假如认为植物也有动物或人一样的生命,那佛在《楞严经》里说了,若许“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则堕入外道,“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现在很多人觉得植物与动物完全一样,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包括有些大学老师也分不清楚,这是相当遗憾的。以前郭沫若翻译过一部很厚的书,叫《生命之科学》,我也曾看过,里面就讲了很多生物学的知识,但也没有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分开。

按照我们佛教的观点,你今天割一根草,跟杀一头牛有很大差别。杀牛是摧毁了有情的生命,这有极大过失;而割草的话,并没有杀生的过患。

有些人可能会说:“佛教里不是讲了吗,对动物不能损害,对草木也不能损害。“这种说法虽然是有,但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就像你去杀人和砍伐森林,尽管二者在法律上都不允许,但定罪还是有天壤之别。同样,我们杀了动物的话,必定会堕入地狱;而砍一棵树的话,则不会堕入地狱,只是有轻微的过失。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佛教徒必须要学习佛法?原因也在这里。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吃肉也有过失,吃蔬菜也有过失”,对过失的轻重并没有分。这样的话,你偷金子也有过失,偷针也有过失,所有问题都一概而论的话,这是不合理的。

(五)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佛陀当年正是看到众生的苦,为了想办法解决,才出家修行,最终成就了佛果。那我们学了佛以后,尽管也期望有一天能成佛,但现在的心力不像佛陀那么大。在这个过程中,经常遇到痛苦怎么办呢?

答:经常遇到痛苦的话,容易生起出离心,把它变成一种成就的动力,这就叫将痛苦转为道用,此举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

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大德并不希望成天顺顺利利,否则,修行就没什么进步了。作为大乘修行人,一旦遇到敌人、生活中出现不顺,绝不会像世间人一样痛苦,而是像拾到了如意宝般开心,以此可检验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犹如高明的医生,能将山上所有的草,都配成良药,同样,真正有修行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把它转为道用,变成解脱的一种助缘。

(六) 问:我来自香港大学医学院。我身边有个很亲近的人,我执很厉害。我也问过自己的上师,上师说她属于串习比较重的,各种习气很难一下子改变。但我还是希望能从佛法上帮助她,请问我应该怎么做?是放任她而自己继续修行,还是尽量用佛法去引导她?

答:怎么样去度化她,应该是你跟你上师两个人的事情,让我来说有点不合适吧。不过,我建议即使她的习气很重,不能一下子就改过来,你也不应该听之任之。

倘若翻开佛陀的传记、大德的开示,我们就会明白,度化众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劝说,有些人才会逐渐生起信心、出离心、智慧。因此,你对她不应该放任不管,而需要不断地努力。

作为一个大乘佛子,实际上身边会有很多这种人,你说了一次两次可能不起作用,但只要持之以恒,迟早他会被你感化的。有些人认为:“跟这种人怎么讲都没用,简直是白费口舌。”其实并非如此。人分为三种:一种是顽固不化的,谁说了都不听,就算佛陀来了也没用;一种是不用别人去劝,他自己就觉醒过来了;还有一种是,如果经常去引导他,他就有善根苏醒的机会,但你若是不努力,那就没办法了。《百业经》中也有很多故事说,某某众生若没遇到佛陀,就还要在轮回中流转五百世,但遇到了佛陀以后,即生就获得阿罗汉果,解脱了一切痛苦。

所以,度化众生不能避重就轻。其实,你如果有菩提心,就肯定愿意度化众生,将这种境界传给身边很多人;但你若对此什么感觉都没有,那可能就无所谓了。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关键看你有没有这种境界。有的话,就不可能独吞这种精神食粮,而会很愿意跟众生分享,让他们也摆脱一切痛苦。

现在的人类,确实很需要佛法来拯救,而且如今弘扬佛法非常应时,因缘很成熟,时机也相当殊胜,我们应该要多利益一些众生。再过几十年,你我都不一定在这个世上了,很多人也灰飞烟灭了,有些往生到极乐世界了,有些堕入地狱了。所以,在今生这个短短的时间里,每个人一定要好好把握,用佛法的智慧去利益别人,真的远远胜过金钱上的帮助。

(七) 问:现今这个繁忙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特别像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都市,竞争非常激烈,怎样才能平衡各方面的压力,获得幸福感呢?

答:按照佛教的观点,最好要学会知足少欲。若能如此,寂天论师说了[3],这种远离贪欲、自由自在的快乐,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享受到。

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人整天奔波忙碌,并不是真的缺少什么,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名利。每个人都不择手段地占有很多,以至于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源,最后只流入极少数的富人手里,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浪费。

其实,一个人有了权力、有了财富的话,应该用于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共同分享。若能有这样一颗心,自己的压力肯定会减少,幸福感也会与日俱增,整个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和谐。

(八) 问:我本人信佛多年,但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佛法。您能否给一个概括的指引,让我们全面接触到您所讲授的佛法?

答:我讲授的佛法,香港有个国际菩提学会,近两年来,对我所讲的《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藏传净土法》,以及般若方面的道理,每个星期天都在学修。今天在场穿着红衣服的,好多都是国际菩提学会的。你如果希望系统地了解佛教,可以跟他们一起学习。我只有这个办法了,否则,亲自给你讲的话,我也没有这个时间,你的各方面因缘也不一定契合。

昨前天我看了一下,香港国际菩提学会的人比较少,但不管人多人少,我都是随缘的。如果你想次第学佛,可以跟他们取得联系。以后我会给大家长期提供法本、光盘等,而且一般不收钱。

我们这个学会的原则,不是以募捐为主,不是以挣钱为主。当然,我也不是说弘扬佛法不需要钱,但之所以成立这个学会,主要是想让大家清净地学习佛法。我的发心也很清净,不管到哪里去,都只有这个想法。而我们学会的原则,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并没有其他任何目的。所以,如果你愿意学习,可以跟他们联系一下。

(九) 问:我是香港城市大学的。5年前我断了韧带,一直很痛苦,这几年没有敢运动。几个月前,我再做运动时,竟然又断了同一条韧带。为什么我这个身体这么弱,好像经常都有病,我该怎么解决呢?希望您可以给我一点建议。

答:任何一种病,都要依靠中医或西医来治疗,这是佛教也很提倡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我个人而言,10年前得过强直性脊柱炎,很多医生都说这没办法治,一辈子会非常痛苦,同时我还有肝炎、慢性胃炎。曾有一个医生,看了我的检查报告后说:“你这个人很倒霉!这么多难治的病,全部出现在你一个人身上。”如果我没有学过佛,可能心里会非常痛苦。但因为学了大乘佛法,说实话,我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觉得这个身体再怎么保养,迟早也会腐朽的,不管自己能再活多少天,都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当医生看了我的报告后,说我可能活不了很久时,我就赶快在厦门找个地方,以闭关的方式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这部论没有译完之前,我很担心中途会离开世间,如果能善始善终的话,我就没什么遗憾了,这些我在日记《旅途脚印》中也写过。结果过了这么多年,这几个病奇迹般地全部好了,现在就没有什么了。

所以,我们作为病人,不要老想着自己痛苦怎么办,不要太把它当回事。正如我刚才所说,生病也可以,不生病也可以。假如这个病总好不了,那是自己前世的业障,以此可观想代众生受苦。平时有这种心态的话,遇到什么都会快乐。甚至到了一定时候,你的病会不药而愈。退一步说,就算它好不了,这个世上也不只有你我会死,所有的人最后都会离开。没办法,轮回就是这样。

(十) 问:我是香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宁玛巴佐钦传承的。请问,立断跟顿超有什么分别呢?

答:立断、顿超,实际上是大圆满的两大修法,又名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本来清净,主要讲了心的本体空性;任运自成,则是讲了光明部分。修大圆满时,这两个要诀不可不知。但我们在具体修之前,必须要得过灌顶、修过加行。

关于这二者的区别,我在口头上也会讲,毕竟自己用了人生一半的时间,经常思维这些道理。但今天在座的人当中,有些对密法不一定有信心,有些连灌顶都没得过,所以可能没办法说。但我以前翻译过很多这方面的书,你最好是私下了解一下。

问:弟子非常喜欢法王如意宝,希望他很快乘愿再来。可否请您传一下他的祈请文,让我们祈请他快点回来?

答:法王如意宝曾经也来过香港,当时他老人家去美国、去印度时,回来都经过这里,住在白玉中心。刚才我路过理工大学的门口,他们给我指了一下白玉中心。本来我比较熟悉这条街,但现在香港变化太大了,我都不认识了。刚才来的时候,我心里也非常伤心,想当年法王如意宝还健在,现在却离开了这个世间。

不过,法王如意宝离开时,只是说“暂时”不转世,并没有说“永远”不转世。所以,我也非常希望他老人家尽快乘愿再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下面,我念一下法王的祈祷文: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巴美特这多杰德炯杰 莲师心子降魔金刚尊

哲波南若利饶朗波嘎 化现列绕朗巴游舞身

芒图隆当热波华吉协 多闻教证功德悉圆满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

特杰功博辛拉酿拉耶 意传密意加持入心间

特耶吉德这巴辛吉洛 心意融合一味祈加持

谢谢!

标签: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