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武汉代放生网 > 城市分站 >

直辖级行政直辖级行政区放生地点有哪些

2023-05-02 08:03 来源:未知

人们喜爱的夏日时光很快就要溜走了。当漫山遍野的青青草地开始渐转渐黄时,我就感到色达的夏天快要被秋季完全挤出我们的生活空间了。喇荣的四季就是这样,春夏很短促,秋天更是短暂的过渡,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冬天了。每到冬天,我们就开始期盼下一年的春暖花开……

  今晚的月夜有阵阵秋风吹过,微微透着一丝凉意。但清明的天空中那轮十五的圆月,却给人带来无尽的祥和与遐思,那清凉的甘露月光给每一个炽热烦恼的众生都送去了些许的平和与清爽。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与室内的灯光互相辉映着。坐在书案旁,笔尖便开始流淌出日日盘旋在脑海里的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轨迹来。今天我要描绘的是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的果正的学佛心路,可能这次的记述缘起非常好吧,因为古印度的许多诗人总是爱用晴空里的圆月来比拟众生的清净心,我想这份描摩用在果正身上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印象当中的北大是中国许多莘莘学子们一直高悬心间的梦想。圆了自己求学之梦的果正又是如何走上圆满自己求道之梦的旅程呢?那就让我们在他的清净心地上一览他的心路风景吧。

  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一切生命有着一种莫名的敬畏。说得好听些是“有善根”,不好听就是“性情软弱”。这也许和家庭环境有关,因我的父母都是善良而又老实的人。记得那时常有乡下的亲友来访,来时总会带一些土产。而母亲最怕的便是这些土产中有鸡的影子,因为在城里没法养它们,杀又不忍,最后只好再送回去。

  长大后进得燕园,才发现在这里依然得面对关于生命的尴尬措置问题,因北大的宿舍素以蟑螂多而著称。本来对这种小东西我是十分厌恶的,有天晚上躺在床上,不经意间居然看到有只蟑螂公然从我身上爬过。顿然生起的厌恶之情使我一下子就用书将它拍死。过后看着它的尸体,一个问题忽然浮上心头:仅仅因为看着它感到恶心便让我杀掉了一个生命,那被杀的看到我这个“刽子手”又会有什么样的痛苦和愤恨呢?那个时候适逢报纸上正在讨论一些人吃猴脑的问题,这更引起了我的自觉,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们为了自己的一点点享受或恼怒就要不断杀害生命呢?

  对这方面的思考,迫使我开始关注一些哲学、宗教方面的书籍。最初由于受妥思托耶夫斯基小说的影响,我对基督教很有兴趣。但在读了一遍《圣经》后,我感觉弥漫在其中的血腥气实在难以令我对其产生认同感。

  不过对于佛教,如同许多青年人一样,我起初也是抱着排斥态度的,总觉得有些“迷信”、“愚昧”的成份在里面。一想到佛教,总是让人联想起建庙和磕头,这不能不说是末法时代佛教的悲哀。我的一位读过许多佛教经典的同学曾说过:“在理性上我倾向于佛教,但在感性上却倾向于基督教。”

  只是在偶然地读过了一本关于佛教的小册子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思考的许多问题,佛法早已为我们解决了。特别打动我心的是佛教众生平等、自性自度的教义。由此我开始进一步学习起佛法来,越深入便越发感到佛法的博大精深。渐渐地我开始按照一个佛教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这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了。

  毕业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一时没找到工作,加之面临感情方面的纠葛,故而心情十分低落。七月下旬我去了趟普陀和九华,并在九华山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期间还在祇园寺里正式皈依了三宝。那一段日子,我每天住在寺里,上完早课后就出去爬山。有一次,我在从天台去古佛洞的路上迷了路,结果走入了一条荒废的古路。正彷徨之际,忽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无路可去中,我便坐在路边的一棵树下开始仰首望天、默念佛号。慢慢地,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开始融入了这苍茫的迷蒙雨天中,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当山间流动的清新空气弥满整个身心时,心头不知怎地便悠悠然浮出那著名的四句偈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睁开眼,此时雨过天晴,天际一道彩虹横贯西东。

  离开九华山时,我一度萌发了出家的念头。在南京鸡鸣寺,有一天偶遇了一位看上去很邋遢的老僧,当时他正在晒太阳。我坐在他身边,还没开口,他就忽然抬眼望着我道:“你知道你父母正为你担心吗?”一句话说得我顿时耸然动容,随即便向他请教。他眯着眼说:“有些事现在说了你也不明白,有些事到时候你自然就会明白了。道是那么好求的吗?你一辈子能做个好儿子就不错了。”这番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当下我就决定返京归家了。一回北京我就很快找到了工作。

  回京后按照皈依师的指导,我先从净土开始起修。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净土宗是下愚之人的修法,其实净土法门是极为深奥的,简单的一句“阿弥陀佛”概括了无上妙旨。就我个人的感受,念佛首先就是定心。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究底就是为了净心,心净则土净,儒家不是也讲“正心诚意”吗?每次念到入神处,我就感到有一股气随着“阿弥陀佛”四字从丹田直冲脑海,浊气当然也就随之四散而离开了。

  不过随着入佛愈深,我也愈加看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方面,许多人奢谈佛学却不愿精进实修;另一方面,许多人深信不疑但就是不能如法正信。特别奇怪的是,许多人学了佛,苦恼反而更多了。所以我特别希望人人都能深入经藏,得遇明师,自净其意,放下执著。也只能如此才能学出个名堂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感到对知识程度较高的现代人来说,最难理解的恐怕就是因果轮回了。甚至许多学佛多年的居士,心里也将信将疑。都说小乘重业力,大乘重般若,其实我们应明了通达业力正是通达般若的基础。不信因果轮回,不知人生从何而来、死往何处去,又谈何解脱呢?这就像不信万有引力却要发射火箭一样。我的理解是:因果轮回不仅不是迷信,恰恰是最科学而乐观的解决人生问题的学说。你相信了它,你就能明白苦乐之所从来,并进而安然处之。同时也就知道了道德建设之必要,从而自觉、自然行之。最终借着对因果不虚的洞彻,我们也才能孜孜行于解脱之大道上。我就亲自休会到明白因果对我心性的直接作用——比如世上许多恶事都是一时之气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在嗔怒之前先反省一下自己,不惟此世的自己,还有无数劫以来的与嗔怒对境的恩恩怨怨的关系,我相信大多数的嗔怒心就能变为忏悔心、宽容心了。在此基础上,爱与慈悲、菩提心便都可在明了因果轮回、六道众生辗转互为父母兄弟的基础上日渐增长起来。想当初,佛于菩提树下证得正等觉后,曾惊叹于人人都有佛性而不能自觉,只因为贪嗔痴所蔽。其实我们许多学佛人也一样在大搞贪嗔痴,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现方式而已。贪求法门,样样都学是不是贪?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动辄斥对方为“魔”,是不是嗔?学了一点东西就妄自尊大,处处看不惯别人,是不是痴?

  当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为了新的世界更加和平繁荣,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一个佛教徒应该做些什么呢?其实答案早已包含在我们日日诵习的那四宏誓愿里。

  果正的故事并不长,因为他的人生也才刚刚开始。不过,我相信读者朋友们还是能从中感受到他日渐增盛的菩提心与大悲种子。在佛教的教义中,依众生生起大悲心,对任何一个修行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内容。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菩提心依靠可怜的众生才能得以建立。如果我们对众生生起慈爱之意的话,相续当中一定会生起菩提心来。佛视众生如爱子,这种境界连世间知识分子都感叹不已。拉克西米·拉那苏博士就曾说过:“佛陀就像一位贤明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熊熊的世俗烈火中玩耍嬉戏,于是就采用各种善巧方法将他们引离这火宅,趣向安全的归宿——涅槃。”真希望果正以及所有的修行人都能以佛陀为榜样,在拯救他人的同时也拯救自己,最终能与众生同登涅槃彼岸。

  写完果正的故事,我信步踱到沐浴在月之清辉下的庭院里。不用抬头,你都能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月光。向四周望去,学院的一间间木屋里,一盏盏灯光已如群星般四散弥漫在这辽阔的山间、高原。

  月光与灯光无声息地融汇在一起,我的心也沉入到无边的深深静穆中去了……

摘自索达吉堪布 智海浪花

推荐阅读:

一位“首席代表”的学佛之路——富贵学佛

24岁女研究生学佛后的人生转变

一位女医生的出家之路:寻找偶然的答案

哲学引我入佛门

一位高校生化教师的出家之路——明明白白我的心

沈家桢博士谈在家人如何修行【六十年修学心得】

《十年一梦犹未觉》----一位留美博士的学佛感应

一位

大学副教授

的自述:四个月,真正认识了阿弥陀佛——震撼人心的修行日记

一位大三女生学佛的神奇经

一位女博士的神奇皈依佛之路

南京

大学

女博士的学佛心得

寂洁女士:一位女知识分子的学佛心路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前生的四个因果故事

从黑暗世界飞向光明世界的女孩【附真情震撼短信

一位女歌唱演员的出家之路:莫道女儿娇

一位律师的学佛心路

台湾作家三毛魂归天国

一位女设计师的学佛心路——人到暮年方回首

一位海军中校的学佛心路

南京大学女博士的学佛心得

与神相遇的女孩,与爱相应的奇迹;【志者必读之唯美传奇】

寂静法师:心经+能量朗读=成长奇迹家长必看的教子秘法

索达吉湛布:一个女大学生的出家之路

一位大学校长跟梦老出家的心路历程:几生修得师徒缘

震惊!感动!一女大学老师虹化的故事!

索达吉堪布:智海浪花—撞击灵魂 (一位教师的学佛经历)

一个知识分子的因果试验:切记:要想真正富贵,就多做善事!

巴丹赤诚--北京电影学院--硕士 学佛经历

学佛随想--郑戈--英国South Bank University--硕士

【转】当代45位博士谈佛教

亲见不少奇事,让北大毕业的物理老教师开始学佛!

再 生——一博士的学佛体会

悲欣交集--李明豪--清华大学--博士学佛历

佛学彗星谭嗣同

李商隐的佛缘

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

丰子恺:劝君莫叹“佛无灵”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佛缘

梁启超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韩愈:从排佛到向佛的转变

鲁迅与佛教之缘

老舍:与佛文化的一世情缘

黄炎培的佛缘人生

学者叶圣陶的深厚佛缘(图文)

余秋雨:佛教的四大魅力光芒四射

金庸先生的皈依心路

俞敏洪:如果没有家庭我会选择佛法

卧龙寺与青龙寺相遇吴道子与李商隐

被五浊世界绑架的诺奖得主;莫言的幸福在哪里?

莫言的幸福观与佛学有关

莫言的代表作品,诠释的是六道轮回!

一名自由画家的自述真实学佛之路

国学大师启功有神通,提前知晓别人死亡日期

启功口述历史(节选)——

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弘一大师的断食日记及出家因

“第一神童”出家为僧是悲剧吗?

一位多情浪子曲折的学佛之路

【视频】我的出家因缘——海涛法师(好感动)

传喜法师:我的出家因缘

最帅法师释明心的出家因缘

一位

大学

校长跟梦老出家的心路历程:几生修得师徒缘

揭密真实的玄奘与唐僧判若两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财法二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财法二施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财法二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源研

  佛教源于印度而盛于中国。大乘佛法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宗旨;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手段。也就是说,四摄六度是摄受众生、济度众生的舟航,是实现自利利人的保障。四摄六度的共同之处皆是围绕“布施”的基础来展开的。佛教通常也把布施称为“供养”。因为要度人度己,首先需要的就是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自愿把自己的物质财富与他人分享即是所谓财施;自觉将自己的精神财富与他人共享就是所谓法施。财施是法施的方便,法施是财施的根本。二者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现代意义上的财法二施,是两千多年来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贯教义的深化。也就是在物质与精神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在具体实践上则是广泛深入地开展慈善事业和加大弘法力度,普及人间佛教。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新世纪的主题。中国社会也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众所周知,经济发展要求有和平的外部环境以及稳定的内在政局。但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社会上仍然存在贫富悬殊,利益不均,贪污腐败的不合理的现象。另外教育的落后,人口老龄化的增加,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会严重影响政局的稳定。为此,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全国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奉献;也需要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事实上,要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必定需要物质财富的合理分配与科学的均衡;要达成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则需要思想上的沟通,理念上的认同。因此,这一过程的实现,就是物质财富的流动与分享;这一过程的完成,就是精神财富的交流与共享。佛教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这项宏伟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纵观历史,佛教曾为构建祥和的社会秩序做出过巨大的历史功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佛教的产生就是应时代的需要,自觉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而兴起的。释迦牟尼佛为了反对不合理、不科学的婆罗门四种姓制度以及反人类、反道德的杀生祭祀制度,提出了“众生平等,慈心不杀”的伟大训诫的。这些充满理性和智慧的教诫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残暴嗜杀而著称的阿育王,在攻打迦陵伽国战争中,亲眼目睹许多无辜者被杀或沦为战俘,或失去双亲,或妻离子散的种种惨状,从而深深体悟到战争的罪恶,以及暴力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只有法的教化才能获得人心。阿育王皈依佛教,从此以佛法来指导人生,他根据众生平等的教法,颁行重要的法令。为了能令这些法永久流传,阿育王将其刻在山崖和石柱上。法令的内容包括尊重生命,爱护生灵;言语真实,宽容忍耐;对父母师长顺从;向穷人和寺院布施。他还身体力行戒掉狩猎的娱乐,代之以法的朝礼为无上的快乐,他严格遵守勤政爱民的原则。总的说来,阿育王的善法有两大方面:提倡财物的布施;推行作为道德规范的法。他每五年派出教法大官巡礼全国,用以推动和检查善法的落实。

  尽管佛教后来被印度教取代,但是尊重生命,崇尚财、法二施的训诫被印度教吸收,成为印度人民的民族气质,他们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至今仍为各国人民所推重和称道。两千多年后,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重大主题,这些教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寺院一直是人们追求美感和获取宁静的必游之处;也是收容难民,施医施药,救贫济困和临终关怀的重要场所。古代许多贫寒子弟常借读于寺院,免于饥饿与露宿街头之苦。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在流放岭南时,发动信徒主动照顾患流行疾疫的贫民,并掩埋死者的尸体,为痛苦无助者讲经说法,给予无私的关怀与鼓舞,为社会的安宁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佛教历来重视财法两种布施的社会作用,使佛教在我国长期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财施使慈悲成为佛教的宗教特质与象征;另一方面,法施令佛教教法妇孺皆知,中国素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

  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社会。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各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这项伟大事业的实现要求全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参与。佛教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在财物布施方面,积极开展慈善事业;在法布施方面,对佛法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并积极为世界和平,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增进国家及地区间的友好交流,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而尽心尽力。

  厦门市南普陀寺,自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当地宗教部门的支持领导下,在妙湛老和尚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市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该会积极从事赈灾救急、扶贫济困、助学助教、安老慰孤、义诊施药、资助病残、弘法利生等目的,成立了“慈善处”“佛经流通处”、“义诊院”等所属机构。一批热心慈善事业的僧青年,抱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心愿,将满腔热忱致力于服务人群、造福社会的善举,在慈善、医疗、弘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实事,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累计到2004年底,十年来先后发放善款27437573.58元。其中义诊施药1075472.35元,义诊人数150556人,慈善救济款10088802.08元,捐建希望小学22所,修缮学校58所,捐资助学9068665.78元,印赠经书6824157.07元,放生护生380476.30元。此外还创办《慈善》年刊、季报,使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并相继帮助佛教界其他地区的寺院广泛地开展慈善活动,目前,该会拥有海内外会员达三万余人。慈善会每年十一月份举行普利法会或水陆法会,为广大会员消灾祈福,使慈悲的佛法甘露遍撒大千。

  南普陀寺自1925年创办闽南佛学院,在太虚大师的主持下,成为近现代佛教弘法重镇,经久不衰。太虚大师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首倡人间佛教。近年来,在现任院长圣辉大和尚的指导下,参与“佛指舍利赴台供奉”,组织两岸及港澳佛教界千僧万众为消除‘非典’、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组织佛教音乐团赴美国,加拿大等地演出,发动佛教教内人士和广大信徒为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民众捐款。慈善事业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开展,是对大乘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做出新阐释,是对财布施赋予新的形式;培养爱国爱教与时俱进的僧伽人才,参与弘扬传统文化等活动是对法布施注入新的内容。可见,财法二施,是佛教构建和谐社会无往不胜的利器。

  布施或者供养,是佛教提倡并广行的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理顺社会财富的方式。它基于佛教无我和慈悲的愿望,能令自己舍弃悭贪,能令他人得到快乐,能增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它不同于严肃的行政命令,不同于居高临下的施舍,不同于例行公事的救济。它以法施为核心和永不枯竭的动力,它以慈悲为本质和源源不断的内涵。《大智度论》上说,布施可以度一切,它是方便,也是究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即在于财法二施的相辅相成。

  不久前,也就是2005年11月6 日,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中国外交学院演讲中,提出“21世纪的主流思想是和谐”的命题。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想形态是和谐。和谐不仅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存在的法则。和谐的音乐使人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人类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大乘佛法自利利人的四摄六度菩萨行中,以布施为首。因为布施是一种改善社会关系,理顺社会财富,净化人心,提升自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佛教必将不断完善和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无尽宝藏。为造福世界,造福众生,实现人间净土发挥它与日俱新的一贯作用!

标签:

 
精彩文章